当前您的位置是:主页 > 细说技术 >
卤水添汤续料 六大高手支招
时间:2022-06-01 15:41:36 来源:未知 作者:钱蕾蕾点击:
续料公式优化版:
冷出锅,1斤:10克     热出锅,1斤:15克

李建辉(左)
中国大厨专家课堂卤水+熏酱技术培训授课大师
我曾经在卤水+熏酱培训班的课堂上给大家介绍过添汤续料的公式,但那种模式相对“机械”,一些不擅长计算的学员难以掌握,最近我又整理出了一套更易操作的“优化版”。
卤货有“冷出锅”和“热出锅”之分,前者是指先卤后泡,食材出锅时是冷的或温的,既可凉吃,也可回热食用,后者即“鲜卤现捞”,需趁热出锅。
以“冷出锅”的大件食材如整鸡、整鸭、肘子等为例,一般需要浸泡一晚,第二天早晨上班后再捞出。调制第一锅卤汤时,盐度比例是1斤卤水(指的是卤汤和所卤原料的总重量,下同)放10克盐,香料比例是1斤卤水放打碎的香料4克或整颗香料6~8克。在卤制第二锅时,假设需要下原料100斤,续高汤20斤(三锅以后即可改用清水),那么加盐量就是(100+20)×10=1200克,香料碎的用量是(100+20)×4=480克,后续添料,以此类推。打碎的香料出香迅速、一次释放,无须循环,因此便于计算续料比例。需要注意的是,香料打碎后应装入自封袋密闭保存,或者现用现打,以免香气流失。
“冷出锅”的小件食材,添料比例与大件食材相同,但如果像后者一样整晚浸泡肯定过于软烂,咸度也会偏高,必须根据食材大小来调整时长,例如,琵琶腿自下锅开始计时,约4小时后捞出,大鸡腿则需要6小时。
所谓“热出锅”,即产品卤完后趁热捞出,无须浸泡,如广式“豉油鸡”,还有近两年流行的“鲜卤现捞”产品,均属此列。由于没有浸泡流程,入味时间相对较短,因此盐度一定要高,比例约为1斤卤水兑15克盐,续料时也按此比例添加,香料碎的用量则与“冷出锅”相同。“热出锅”的产品优势和不足都较为明显,优势是口感好、香气浓,原因之一就是卤水含盐量高,食材下锅后迅速排出水分、肉质收紧,且趁热食用,香气袭人;劣势是失水量大、出成率低,以酱牛肉为例,如果煮完马上捞出,出成率会低至50%!因此经营鲜卤现捞品牌的商家多选用带骨食材,以尽量降低损耗率,另外,现捞产品很少论斤称量,多按个、只、件出售。

卤货增重,
灵感来自发海参
我攻克“卤货增重”这个难题,是从涨发海参得来的灵感。煮海参时,为什么要根据成熟度逐个筛选?这是因为煮透的海参涨发特别快,而如果火候不到,泡三四天都“长不大”。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卤肉增重,熟得越透、“复原”越快,将卤至熟软的牛肉、猪头肉、猪蹄、羊蹄等等浸泡在盛出的原汤中,放入0~5℃的冰箱中冷藏两天,在渗透压的作用下,成品源源不断吸收带有料香和盐味的汁水,取出时基本能恢复到生料重量的80~90%,有时甚至能超过原重量!需要注意的是,这一方法不适用于先腌后卤的食材,因其本身含盐量高,汤汁自然难以“渗透”进去。

卤油熬炼 循环入锅
卤肉香不香,全靠一锅汤,对一家卤味店来说,老汤的养护至关重要,下面给大家提供三条经验。
首先,老卤经多次使用后,嘌呤含量超标,呈腥物质的浓度也越来越高,卤出的产品容易发黑、发腥、发酸甚至变质,因此,要使老汤真正“循环”起来,就要不断打出原汤、续入新汤(或清水),一般每两三天便需要打出老汤的1/3或1/4,这样才能稀释其中的“不良”物质和气味。打出来的卤汤不要浪费,可以用来卤素菜、豆制品等。
其次,熬炼卤油,清除异味。卤制肉类,尤其是猪头、猪蹄、猪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材,卤汤上层很容易积出厚厚的“卤油”,这层油不是越厚越好,也不是越“老”越好,因其在凝汇香气的同时,也吸附了食材的腥臊异味。当天卤完所有食材之后,卤汤的清理流程如下:第一步,用细密漏滤净锅底残渣;第二步,将上层卤油撇入盆内,自然晾凉后入0℃冰箱冷藏存放;第三步,撇净位于卤油下层、卤汤上层的浮沫,这个“层级”是卤汤变酸的根源;第四步,将卤汤加热至沸腾;第五步,倒入上一批熬炼干净的卤油,厚度约为3~5毫米,其主要作用是阻隔空气,防止细菌进入。
撇出的卤油在放凉过程中,杂质沉淀到底部,待冷藏凝固成冻后取出,刮净底面这层杂质,放入净锅,加适量葱段、姜片、蒜子、芹菜段、香菜段,小火熬炼至蔬菜金黄、异味去尽,滤净渣子盛入盆内存放,分次添进清理干净并烧沸的卤汤内即成。
再次,“早晚加热一次”不是万能定律,在执行时要关注到方方面面的细节。餐厅的管理再严格,也主要限于上班时间,而养护老汤多是在下班后交由值日小弟操作,这往往成为出现问题的关键时段,一种可能是,他尚未把料渣、卤油、浮沫清理干净就开始加热,另一种可能则是,他沉迷于玩手机而忘记关火,卤汤烧沸后持续加热,就会导致残留的卤油、浮沫融入汤中,成为让卤水变质的元凶。另外,频繁“空加热”也会导致老汤香味流失,应尽量避免。所谓“空加热”,是指不下食材,只加热卤汤,时间一久,老汤中日积月累的精华便随着蒸汽挥发了。在配方相同的情况下,应保证每天至少卤一次原料,而且所卤原料要达到一定数量(例如40只鸡),才能养出好汤、卤出好味。

答疑解惑
Q:添加糖色的用量如何判断?
A:加糖色时没有具体分量,而是要凭经验判断,我的方法是预留出“汤引子”,下次调汤时与之对比,边加边搅,至颜色相近时即可停止。
 
Q:续汤时如何确定是用高汤还是清水?
A:一般而言,卤制前三锅需要添加高汤,此后再续料时即可加入清水。
 
Q:食材下卤汤前是否需要提前汆水?
A:北方大厨在卤鸡、卤肉时,一般不会提前汆水。这是因为,生料汆烫过程中,血水析出、结成浮沫,在带走腥味的同时,也流失了呈鲜物质,因此我们讲究“汆卤一体”,将原料直接下入卤汤,待汤面将开未开时快速撇去浮沫,将食材中的氨基酸等成分最大限度保留在肉内和卤汤中。
 
Q:食材加热和浸泡的时长如何测定?
A:制作卤味的重要本领是学会变通,以上两个时长没有固定数字直接照搬,只能自己测算。以煮制时间为例,既要考虑到加热设备的保温性能,又要考虑到所煮食材的多少,分量越大,保温效果越好。我们现在用的是加热性能良好的卤水专用油汀炉,一般每次卤100只鸡,开锅后煮10分钟即可关火,而如果只煮三五只鸡,那肯定就要加热至断生再关火。
浸泡时间也应根据所卤食材的差异来调整,品种不同或同一品种的生长期不同,其质地老嫩、成熟时间都会有所区别。假如到了一批从没用过的新货,那么我从第一锅就要开始“盯汤”,每隔半小时捞出尝一次,记录下成熟度、香度、盐度并加以对比、总结、分析,这样才能找出最准确的数据。

猪蹄腌一晚 口感更紧实

吴俊澄
烟台聚海楼餐厅厨师长
 
我家从爷爷辈儿起就经营烧肉店,既卖猪头、猪蹄、猪尾、猪下货,又有烧鸡、香肠、苦肠、小肚……品种很齐全,从有记忆起我就在店里帮忙,七岁开始自己杀鸡,短短几个月就成功做到了“四把鸭子三把鸡”,仅需三下就能把开水烫过的鸡毛撸干净,还能保持鸡身完整不破皮。我认为烧肉、烧鸡之所以好吃,其秘密武器其实不在于料包里增删哪几味香料,而在于这桶老汤,出品的馥郁香气、悠长回味,皆源于此。从小耳濡目染,又有后期从厨经验“加持”,我总结了几个做卤味的心得。
第一,传统卤肉店很少提前吊高汤,一般都是直接添清水,兑入香料、盐、味精、酱油、糖色、白酒等即可。第一锅卤出来的肉滋味寡淡且药料味比较冲,但从第二锅开始,就已带有“老汤”的回味,往后则越卤越香,滋味越来越醇厚。
第二,卤制前装锅时,应以猪骨垫底,而猪蹄、猪尾、猪头等胶质丰富的食材摆在上方,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煳锅。
第三,制作猪蹄时,在卤制之前、飞水之后,可先纳入盆内,放二锅头白酒、葱姜、花椒、香叶、盐各适量抹匀后腌制一晚,第二天再入汤煮制,这样卤熟的猪蹄,腥味去尽,且带有葱姜、花椒的淡淡清香。
第四,卤汤每天应烧沸一至两遍,开锅之后,不要搅动、无须扣盖,自然冷却。
第五,如果加工的多为猪头、猪肉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材,那么每卤制三到四锅,即应撇出表层多余的猪油,仅留下厚约0.5厘米的一层,以免厚厚的油脂阻碍汤中热量散发。

相关链接
在酒店内操作时,老汤保养有难度,于是吴俊澄大厨研发了一款新式“老味烧鸡”,无须调卤,也不必留存老汤,仅需腌、炸、蒸三步,便能达到与卤鸡相同的效果,而且口感更有韧劲,很受年轻人欢迎。扫描二维码,即可回放这堂直播课。
卤鸽老汤:
料包日抛  浮油撇净  盐度3.0

张铁军
保定义春楼饭庄技术顾问、中国大厨专家课堂爆款熏大骨技术培训授课大师
我从去年就开始研究如何将“脆皮乳鸽”批量预制为半成品,并通过手上掌握的供货商网络配送到越来越多的餐厅。
早年间,我从一位广东同行那里学会了这道脆皮乳鸽的传统做法:生白条鸽先用沙姜粉搓匀腌制,汆水后挂脆皮浆晾至干爽,再刷一层脆皮水,下锅炸15分钟方能成熟,不适合在店中批量售卖,于是我改良了一款2.0版本:先将生鸽放入用蔬菜水、沙姜粉等兑成的腌料汁内浸入底味,再汆水、油炸,虽然实现了批量操作,但炸制速度仍未缩短。在研发3.0版本时,我大胆改动了工艺流程,将鸽子放入卤水锅,小火煮至八成熟,此时鸽身内部尚存一点点血水以保持“爆浆感”,然后挂两遍脆浆、刷三遍脆皮水,晾至表面干爽,大厨拿到后只需入油锅炸5~7分钟即可成熟,走菜速度极快,即便供应几十上百桌的宴席也没问题。还有脑筋活络的大厨,将鸽子炸熟后对剖成两半,用铁签子穿起来烤至外皮焦脆,带孜然料上桌,省却了传统烤制手法中注射入味、包锡纸、埋木炭等繁琐步骤,滋味深透,方便快捷。
在掌握鸽子卤水的稳定性时,有两个维度,一是香度,二是咸度,前者主要取决于香料包和老汤,后者主要取决于汤内的盐分。
首先,由于鸽子这种食材腥异味较重,用过一次的料包内已吸附大量腥味,因此应尽量减少重复使用的次数,最好能做到每日或每锅一抛。以往我每锅煮200只鸽子,料包可用两次,第二次调汤时,先把老料包回锅煮20分钟后捞出丢弃,再加一个新料包继续卤至鸽子熟,现在销量上升,每锅可卤300只,料包的香气已全部被鸽子吸收,因此每锅均需换一个新料包。
其次,由于鸡汁、鸡精、酱油等增香调料中,多数含有盐分,因此仅计算放盐的分量不够准确。我在添汤续料时,是借助盐度计来掌握的,将数值控制在3.0为佳。
再次,卤汤表面的油一定要撇干净,这是因为卤好的鸽子既要挂脆皮浆又要刷脆皮水,假如体表油脂过多,则挂浆不均匀,炸好的鸽子表面会出现斑驳花纹,卖相不佳。

老卤用淡盐 料包逐锅换

赵锦江
东营乐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,
史口烧鸡第五代传人
 
史口烧鸡是我们东营当地的老字号名吃,其特点是油润不腻、干爽不柴,食之咸淡适中、醇厚鲜美,还带有诱人的烟熏气息,选材以450天以上的红毛鸡最佳。这种产品的制作工艺为先卤后熏,在添汤续料环节,我总结了下面几条经验:
第一,“老卤用淡盐”。我店的卤汤是直接循环使用的,不会像其他店一样特意将老汤打出1/3,再续入清水,因此老卤的咸度较高,在每次添汤续料时,不需要加重盐。以每次卤制100只鸡(每只净重约1250克)为例,仅需添入盐3包(每包重约420克)、味精3包,再添清水至超出原料高度的1/3即可。
第二,不加酱油,仅添糖色。由于这款烧鸡卤好后还有以白糖熏制的环节,因此卤汤内不添酱油,以免着色过深、熏后发黑,而仅以糖色保持卤汤的清澈红亮。糖色也并不是每锅必放,如果感觉上一锅鸡捞出时颜色略浅,那么调下一锅卤汤时可以续入少许。一般而言,每500克冰糖炒出的糖色,可续三至四锅卤汤。
第三,料包每锅一换。我们店每锅要卤100只鸡,香料的味道基本一次耗尽,调下一锅汤时直接换用新料包即可。如果每锅卤的鸡比较少,料包可以重复使用一次,但要注意一个细节:第一锅烧沸关火时,即应将料包捞出,置于盆内控汤备用,无须与原料一同焖制,这样既不会使鸡肉的药料味太冲,也能避免料包香气过多流失。
第四,卤油先静置沉淀,后“回收”入锅。如果汤面油层过厚,卤出的原料容易发黑,因此需及时撇出表层多余的油脂,入盆置于一旁,待浮沫和杂质沉底。当天卤完食材、清汤完毕,再撇出上层干净卤油舀回大锅内,其厚度保持在3~5毫米即可,这层卤油的作用有三:增香、保温、养护卤汤。
第五,清汤养护三关键:打渣、撇沫、烧沸。在将卤鸡全部捞出后,开大火加热,同时用细密漏从锅底打净肉渣,以免煳锅;随着卤汤慢慢沸腾,浮沫逐渐漂至表面,用勺子撇净即成。
第六,宜静不宜动。老汤清理干净并烧沸后,即应熄灭余火,开盖自然冷却。此时一定要注意操作细节,例如避免滴入房顶上由蒸汽冷凝而成的生水,避免将不洁的工具伸入锅内等等。

答疑解惑
Q:调汤时不需要添加白酒杀菌或祛腥吗?
A:我曾经做过试验,白酒或料酒进入汤中,会与味精等料发生反应,产生淡淡的异味,所以我在兑汤时不加任何酒类调味,只要保养得当,无须添白酒“杀菌”。

两套续料公式 三个调汤技能

赵振立
新乡三味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、中国大厨专家课堂中华老字号名吃培训金牌讲师
一款卤汤在煮过几十次食材后,其滋味便已与所谓的百年老汤相差无几了,但在这期间,掌握正确的添汤续料方式,才能保持这锅老汤的相对稳定。我根据自己平时操作的经验总结了两套添汤续料的公式,一套高阶版,一套简易版,一并分享给大家。
高阶版:
添水量:在容器上做好标记,每次放入食材后,将清水添至此刻度,保持固定分量。
香料添续公式:(食材+新水的重量)斤×0.028×原配方中某种香料的用量。
例如:良姜在初始调料包配方中的用量为10克,而食材+新水的重量为50斤,则续添的良姜用量为50×0.028×10=14克。
调料添续公式:(食材重量)斤×0.04×原配方中某种调料的用量。
例如:生抽在原配方中的用量为100克,新卤制的牛肉重量为20斤,那么续添的生抽用量为20×0.04×100=80克。
酒类、葱、姜添续公式:(卤水总量+食材重量)斤÷25×原配方中的用量。
例如:假设料酒在初始配方中的用量为100克,如果续汤时卤水和食材的总量共30斤,则料酒需添加:30÷25×100=120克。
简易版:
盐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14克
糖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0.5克
蚝油、味精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2克
料酒、生抽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4克
混合香料粉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2.5克
在实际操作中,老汤的养护会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,即便严格按照我给出的公式操作,也很可能产生偏差,因此,要想真正养出一锅不走样的好汤,还应该同时练就以下三个技能:
一尝,培养味觉,如果某次出锅的牛肉五味调和、咸淡适中,就可以用手蘸一点汤汁抹到舌根部位,将这一咸度记忆深深印到脑子里,平时要经常这样“定味”,才能真正掌握咸度。
二看,即观察卤汤的颜色深浅。首先,根据当地食客的喜好确定成品色泽,然后观察当锅卤汤自身色泽,今后调汤时,便以这一色度为参照标准添加糖色、老抽等调料。
三闻,判断香辛料的味道是否浓淡适宜。卤肉的最高境界,就是“香而不露”,因此卤汤应以“能闻到香料气息但又不是特别浓烈”为佳。

老汤清理分四步:
撇油 打沫 舀汤 倒渣
我做的酱牛肉有两种加热方式:一种是大火加热40分钟,改中火加热80分钟后捞出,一斤牛肉出成品五两半,还有一种是小火加热30分钟后关火,浸泡8~12小时出锅,一斤生料出成品七两以上,这两种方式口感略有区别,前者紧实筋道,后者软糯多汁。在酱好的牛肉出锅后,紧接着就要捞出香料包、葱姜包,并开始清理卤汤:先撇去上层浮油入盆静置,再打出灰褐色的浮沫,舀出清汤,倒掉底层料渣,将锅刷净后再倒回清汤,添入浮油,烧开后置于阴凉处自然冷却,注意此时一定不要扣盖子,以免蒸汽升腾、在锅盖上冷凝成生水,滴入汤中使其变质,如果担心落入杂物,可以蒙一块透气的纱布来隔离灰尘。

初锅卤水≠第一锅卤水
什么是卤水?很多人会按照字面意思,简单地理解为“卤食材的汁水”,而我认为,卤水的准确定义为高汤、香料、调味品、调色品、动植物油脂及肉类通过烹饪手段而形成的中高浓度的汤油混合物。在讲到添汤续料时,常常会提及“初锅卤水”,但这并不是指“第一锅卤水”,而是指煮出的产品已可以对外销售的那一锅卤汤。在前三锅卤水调好后,应尽量多卤制猪肘、猪肉、整鸡等油脂较重的产品,主要目的是“养”卤水,成品可用于尝味或内部消化,待卤至第四锅,基本就可以称为“初锅卤水”了,这一锅调制完成后,代表其主体味道已经确定,此时记录下液面与桶口边缘的高度差,以标识这款卤水的体积,而添汤续料的目的,就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,使此后每一锅均以初锅卤水的品质为基准、不可偏离,如此才能保证成品的稳定性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须把这锅循环使用的卤水中出现的变量规律化。
一、补充香料包
一款卤水的香料包,一般是按照6∶4的比例来架构的,其中,芳香型用料占60%,其他类型香料占40%。
香料包可分为粉末装和颗粒装,前者的性质类似一次性速溶咖啡,一锅一包,香气充分释放,而后者的出香是“缓释”型,如同铁观音可以冲好几泡,才能将香气释放完毕。以上两种料包各有优缺点,打个比方,前者的性质接近短跑选手,追求的是速度、爆发力,后者的性质类似马拉松选手,需要有“后劲儿”,在实际操作中,用量用法均有不同。 
在用量上,以同一锅卤水为例,颗粒装香料包的用量=粉末装香料包的分量×1.8,另外,颗粒装的香料可以提前用清水浸泡,在除净灰尘的同时,也能泡去一部分颜色,以减少香料对卤汤色泽的影响。
在用法上,“粉末装”每锅一包,随用随抛,添续时并无难度,而“颗粒装”的续料原则如下:在初锅卤汤中有一个香料包,并且第一锅产品已卤制完毕的情况下,第二锅汤无须补充香料,第三锅在卤制前补充一个新的香料包,与初锅卤汤的料包同时共存,第四锅时不补新料包,仍然是两个料包共存,第五锅卤制完成后,将初锅卤汤的香料包捞出丢弃,即一个香料包可循环卤制五锅。
二、补色
在初锅卤水中,调色是比较关键的步骤,近年来效果较好的调色方式是先用黄栀子泡水,再以泡好的栀子水炒糖色,成品色调为红偏橙黄,能够在150℃的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,而且基本不受卤水酸碱度的影响。只要初锅卤汤定好色泽,后期添汤续料时微调即可。
卤水补色有两个原则:第一,上色需留三分余地,应考虑到产品出锅后由热到凉的颜色变化,以及售卖期间氧化加深的影响。第二,炒糖色时,水糖比例应与初锅卤水所用糖色相同、属性相近。
三、补味
续汤时所补充的味道可以分为三类:盐味、鲜味、辣味。补盐味时仅需计算即将卤制的食材,补鲜味时仅需计算卤水总量,无须计算所卤食材。
1、补盐味:每新添500克生的食材,需要加入盐6~8克(指的是食盐克数+含盐调味品总量中所含盐的克数)
2、补鲜味:按照卤汤总量计算,每1000克汤需加入鸡精20克、白糖30克。
3、补辣味:主要是指辣椒的使用,针对耐煮的品种可以散放在卤水中,不耐煮的则应包进料包,一般是煮4~5锅后整体换掉,每一锅适当补充辣味。在续料时,假设初锅卤汤所用的辣椒为10,则第二锅加入的辣椒量为7.5,第三锅为6,第四锅为5,第五锅为5,依此比例逐次添加,待卤制五锅之后,将辣椒全部捞出,绞碎后可用于给卤素菜调味,也可以制成辣椒酱。
四、补汤
卤制产品时,讲究“三分卤七分泡”,而且加热时汤面基本应保持“虾眼泡”的沸腾标准,水分蒸发较少;另外,生料受热后,本身含有的水分析出到卤汤中,同时吸收汤汁中的滋味和营养物质,因此锅内汤汁应该是缓慢增多的状态,原则上并不需要补汤,如果卤汤确实有损耗,那么前五锅应补充用猪骨、鸡骨等吊制的高汤,五锅以后,只需补充纯净水即可,注意冷锅补冷水、热锅补热水,不可颠倒,以防卤汤变质。
“流水不腐”,老卤汤也需要不断的更新、循环才能避免腐坏、发酸,取卤汤时,应将其烧沸,从汤面沸腾点处舀出多余卤汤(尽量避免撇出卤油),取出的汤可用于卤制素菜或调拌凉菜。
五、珍惜卤油,不作他用
我不建议卤油盛出来另作他用,例如拌制素菜,或者用来涂抹出锅肉的表面等等。从价值上讲,卤油不是普通的油,它在卤汤日积月累的滚沸中,吸附了食材、香料、花椒、辣椒之中的脂溶性物质,可以说是卤水的精华,香气馥郁,非常宝贵,另作他用不但是一种浪费,而且极大地破坏了卤水的整体性,得不偿失。
六、清理卤汤
卤汤的清理应在其静止分层后操作,此时第一层为卤油,第二层为杂质浮沫,第三层为卤汤,第四层是锅底的颗粒状杂质,而我们需要的只有第一层和第三层。具体清理步骤如下:
1.将卤油撇入盆内,静置、冷却、沉淀,最底层带杂质的弃之不用,干净卤油入锅,放适量葱段、姜片熬炼一下,滤净渣子备用。
2.将第二层的杂质、浮沫撇干净。
3.将第三层的卤汤打出,以细密漏过滤。
4.第四层料渣倒掉不要,清洗干净卤桶并擦干水分。
5.将滤净的卤汤倒回桶内,添入炼好的卤油即成。

同行探讨
“卤味+”概念值得推广
海荣涛:给另外几位老师点赞!每位老师的经验分享,都能让读者增加思考的维度。我读完整篇文章后有两点想法:
第一、李建辉老师将海参的涨发原理应用于卤味制作,我很赞同。这个观点之所以“值钱”,是因为它能直接带来卤货重量的增加,而对于售卖的卤味而言,重量=金钱。
第二、张铁军老师本来卖的是脆皮乳鸽,在大厨的实践应用中延伸出了“卤烤鸽”,这个“妙手偶得”,值得推荐。我们平时主要在卤味原理本身下功夫,其实,在产品销售环节也要深入拓展“卤味+”的概念,像卤烤、卤炒等“卤味+”产品,已有品牌纷纷试水。
 
这篇稿件,满满都是干货!
张铁军:这篇技术探讨详尽、到位、专业,满满都是干货!
赵锦江老师提到他很少在卤水中使用白酒,我认为白酒除了杀菌之外,还有祛腥、提鲜的功效。如果不放白酒,香料在卤水中的挥发程度大约是70~80%,而如果加入高度白酒,开锅加热半小时之后,可以激发出香料95%左右的香气,从而提升卤水的香度和浓度。
 
三个料包共存 提高稳定系数
赵振立:我建议卤汤中始终保持三个料包共存,调第一锅新汤时放第一个香料包,第二锅时添第二个,第三锅添第三个,调至第四锅汤,在加入新料包的同时,将已用过三次的那个料包捞出丢弃,此后进入正常循环。同时,我用“结绳记事”这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来做标记,每个料包每入锅一次打一个结,每次续新包时,只需把已经有三个结的料包捞去即可。这种“老中新”的组合方式可以保持卤汤的香味稳定,香料气息也非常柔和且富有层次感。
 
……
本文剩余的精彩内容需要 登录才能阅读,如果您没有会员账号,请联系工作人员购买0531-87065151 !
责任编辑:程冰
  •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、暴力、黄色等内容的评论。
  •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中国大厨网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。
  •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。
  •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
卤水添汤续料 六大高手支招
作者:钱蕾蕾 时间:2022-06-01 15:41:36
续料公式优化版:
冷出锅,1斤:10克     热出锅,1斤:15克

李建辉(左)
中国大厨专家课堂卤水+熏酱技术培训授课大师
我曾经在卤水+熏酱培训班的课堂上给大家介绍过添汤续料的公式,但那种模式相对“机械”,一些不擅长计算的学员难以掌握,最近我又整理出了一套更易操作的“优化版”。
卤货有“冷出锅”和“热出锅”之分,前者是指先卤后泡,食材出锅时是冷的或温的,既可凉吃,也可回热食用,后者即“鲜卤现捞”,需趁热出锅。
以“冷出锅”的大件食材如整鸡、整鸭、肘子等为例,一般需要浸泡一晚,第二天早晨上班后再捞出。调制第一锅卤汤时,盐度比例是1斤卤水(指的是卤汤和所卤原料的总重量,下同)放10克盐,香料比例是1斤卤水放打碎的香料4克或整颗香料6~8克。在卤制第二锅时,假设需要下原料100斤,续高汤20斤(三锅以后即可改用清水),那么加盐量就是(100+20)×10=1200克,香料碎的用量是(100+20)×4=480克,后续添料,以此类推。打碎的香料出香迅速、一次释放,无须循环,因此便于计算续料比例。需要注意的是,香料打碎后应装入自封袋密闭保存,或者现用现打,以免香气流失。
“冷出锅”的小件食材,添料比例与大件食材相同,但如果像后者一样整晚浸泡肯定过于软烂,咸度也会偏高,必须根据食材大小来调整时长,例如,琵琶腿自下锅开始计时,约4小时后捞出,大鸡腿则需要6小时。
所谓“热出锅”,即产品卤完后趁热捞出,无须浸泡,如广式“豉油鸡”,还有近两年流行的“鲜卤现捞”产品,均属此列。由于没有浸泡流程,入味时间相对较短,因此盐度一定要高,比例约为1斤卤水兑15克盐,续料时也按此比例添加,香料碎的用量则与“冷出锅”相同。“热出锅”的产品优势和不足都较为明显,优势是口感好、香气浓,原因之一就是卤水含盐量高,食材下锅后迅速排出水分、肉质收紧,且趁热食用,香气袭人;劣势是失水量大、出成率低,以酱牛肉为例,如果煮完马上捞出,出成率会低至50%!因此经营鲜卤现捞品牌的商家多选用带骨食材,以尽量降低损耗率,另外,现捞产品很少论斤称量,多按个、只、件出售。

卤货增重,
灵感来自发海参
我攻克“卤货增重”这个难题,是从涨发海参得来的灵感。煮海参时,为什么要根据成熟度逐个筛选?这是因为煮透的海参涨发特别快,而如果火候不到,泡三四天都“长不大”。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卤肉增重,熟得越透、“复原”越快,将卤至熟软的牛肉、猪头肉、猪蹄、羊蹄等等浸泡在盛出的原汤中,放入0~5℃的冰箱中冷藏两天,在渗透压的作用下,成品源源不断吸收带有料香和盐味的汁水,取出时基本能恢复到生料重量的80~90%,有时甚至能超过原重量!需要注意的是,这一方法不适用于先腌后卤的食材,因其本身含盐量高,汤汁自然难以“渗透”进去。

卤油熬炼 循环入锅
卤肉香不香,全靠一锅汤,对一家卤味店来说,老汤的养护至关重要,下面给大家提供三条经验。
首先,老卤经多次使用后,嘌呤含量超标,呈腥物质的浓度也越来越高,卤出的产品容易发黑、发腥、发酸甚至变质,因此,要使老汤真正“循环”起来,就要不断打出原汤、续入新汤(或清水),一般每两三天便需要打出老汤的1/3或1/4,这样才能稀释其中的“不良”物质和气味。打出来的卤汤不要浪费,可以用来卤素菜、豆制品等。
其次,熬炼卤油,清除异味。卤制肉类,尤其是猪头、猪蹄、猪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材,卤汤上层很容易积出厚厚的“卤油”,这层油不是越厚越好,也不是越“老”越好,因其在凝汇香气的同时,也吸附了食材的腥臊异味。当天卤完所有食材之后,卤汤的清理流程如下:第一步,用细密漏滤净锅底残渣;第二步,将上层卤油撇入盆内,自然晾凉后入0℃冰箱冷藏存放;第三步,撇净位于卤油下层、卤汤上层的浮沫,这个“层级”是卤汤变酸的根源;第四步,将卤汤加热至沸腾;第五步,倒入上一批熬炼干净的卤油,厚度约为3~5毫米,其主要作用是阻隔空气,防止细菌进入。
撇出的卤油在放凉过程中,杂质沉淀到底部,待冷藏凝固成冻后取出,刮净底面这层杂质,放入净锅,加适量葱段、姜片、蒜子、芹菜段、香菜段,小火熬炼至蔬菜金黄、异味去尽,滤净渣子盛入盆内存放,分次添进清理干净并烧沸的卤汤内即成。
再次,“早晚加热一次”不是万能定律,在执行时要关注到方方面面的细节。餐厅的管理再严格,也主要限于上班时间,而养护老汤多是在下班后交由值日小弟操作,这往往成为出现问题的关键时段,一种可能是,他尚未把料渣、卤油、浮沫清理干净就开始加热,另一种可能则是,他沉迷于玩手机而忘记关火,卤汤烧沸后持续加热,就会导致残留的卤油、浮沫融入汤中,成为让卤水变质的元凶。另外,频繁“空加热”也会导致老汤香味流失,应尽量避免。所谓“空加热”,是指不下食材,只加热卤汤,时间一久,老汤中日积月累的精华便随着蒸汽挥发了。在配方相同的情况下,应保证每天至少卤一次原料,而且所卤原料要达到一定数量(例如40只鸡),才能养出好汤、卤出好味。

答疑解惑
Q:添加糖色的用量如何判断?
A:加糖色时没有具体分量,而是要凭经验判断,我的方法是预留出“汤引子”,下次调汤时与之对比,边加边搅,至颜色相近时即可停止。
 
Q:续汤时如何确定是用高汤还是清水?
A:一般而言,卤制前三锅需要添加高汤,此后再续料时即可加入清水。
 
Q:食材下卤汤前是否需要提前汆水?
A:北方大厨在卤鸡、卤肉时,一般不会提前汆水。这是因为,生料汆烫过程中,血水析出、结成浮沫,在带走腥味的同时,也流失了呈鲜物质,因此我们讲究“汆卤一体”,将原料直接下入卤汤,待汤面将开未开时快速撇去浮沫,将食材中的氨基酸等成分最大限度保留在肉内和卤汤中。
 
Q:食材加热和浸泡的时长如何测定?
A:制作卤味的重要本领是学会变通,以上两个时长没有固定数字直接照搬,只能自己测算。以煮制时间为例,既要考虑到加热设备的保温性能,又要考虑到所煮食材的多少,分量越大,保温效果越好。我们现在用的是加热性能良好的卤水专用油汀炉,一般每次卤100只鸡,开锅后煮10分钟即可关火,而如果只煮三五只鸡,那肯定就要加热至断生再关火。
浸泡时间也应根据所卤食材的差异来调整,品种不同或同一品种的生长期不同,其质地老嫩、成熟时间都会有所区别。假如到了一批从没用过的新货,那么我从第一锅就要开始“盯汤”,每隔半小时捞出尝一次,记录下成熟度、香度、盐度并加以对比、总结、分析,这样才能找出最准确的数据。

猪蹄腌一晚 口感更紧实

吴俊澄
烟台聚海楼餐厅厨师长
 
我家从爷爷辈儿起就经营烧肉店,既卖猪头、猪蹄、猪尾、猪下货,又有烧鸡、香肠、苦肠、小肚……品种很齐全,从有记忆起我就在店里帮忙,七岁开始自己杀鸡,短短几个月就成功做到了“四把鸭子三把鸡”,仅需三下就能把开水烫过的鸡毛撸干净,还能保持鸡身完整不破皮。我认为烧肉、烧鸡之所以好吃,其秘密武器其实不在于料包里增删哪几味香料,而在于这桶老汤,出品的馥郁香气、悠长回味,皆源于此。从小耳濡目染,又有后期从厨经验“加持”,我总结了几个做卤味的心得。
第一,传统卤肉店很少提前吊高汤,一般都是直接添清水,兑入香料、盐、味精、酱油、糖色、白酒等即可。第一锅卤出来的肉滋味寡淡且药料味比较冲,但从第二锅开始,就已带有“老汤”的回味,往后则越卤越香,滋味越来越醇厚。
第二,卤制前装锅时,应以猪骨垫底,而猪蹄、猪尾、猪头等胶质丰富的食材摆在上方,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煳锅。
第三,制作猪蹄时,在卤制之前、飞水之后,可先纳入盆内,放二锅头白酒、葱姜、花椒、香叶、盐各适量抹匀后腌制一晚,第二天再入汤煮制,这样卤熟的猪蹄,腥味去尽,且带有葱姜、花椒的淡淡清香。
第四,卤汤每天应烧沸一至两遍,开锅之后,不要搅动、无须扣盖,自然冷却。
第五,如果加工的多为猪头、猪肉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材,那么每卤制三到四锅,即应撇出表层多余的猪油,仅留下厚约0.5厘米的一层,以免厚厚的油脂阻碍汤中热量散发。

相关链接
在酒店内操作时,老汤保养有难度,于是吴俊澄大厨研发了一款新式“老味烧鸡”,无须调卤,也不必留存老汤,仅需腌、炸、蒸三步,便能达到与卤鸡相同的效果,而且口感更有韧劲,很受年轻人欢迎。扫描二维码,即可回放这堂直播课。
卤鸽老汤:
料包日抛  浮油撇净  盐度3.0

张铁军
保定义春楼饭庄技术顾问、中国大厨专家课堂爆款熏大骨技术培训授课大师
我从去年就开始研究如何将“脆皮乳鸽”批量预制为半成品,并通过手上掌握的供货商网络配送到越来越多的餐厅。
早年间,我从一位广东同行那里学会了这道脆皮乳鸽的传统做法:生白条鸽先用沙姜粉搓匀腌制,汆水后挂脆皮浆晾至干爽,再刷一层脆皮水,下锅炸15分钟方能成熟,不适合在店中批量售卖,于是我改良了一款2.0版本:先将生鸽放入用蔬菜水、沙姜粉等兑成的腌料汁内浸入底味,再汆水、油炸,虽然实现了批量操作,但炸制速度仍未缩短。在研发3.0版本时,我大胆改动了工艺流程,将鸽子放入卤水锅,小火煮至八成熟,此时鸽身内部尚存一点点血水以保持“爆浆感”,然后挂两遍脆浆、刷三遍脆皮水,晾至表面干爽,大厨拿到后只需入油锅炸5~7分钟即可成熟,走菜速度极快,即便供应几十上百桌的宴席也没问题。还有脑筋活络的大厨,将鸽子炸熟后对剖成两半,用铁签子穿起来烤至外皮焦脆,带孜然料上桌,省却了传统烤制手法中注射入味、包锡纸、埋木炭等繁琐步骤,滋味深透,方便快捷。
在掌握鸽子卤水的稳定性时,有两个维度,一是香度,二是咸度,前者主要取决于香料包和老汤,后者主要取决于汤内的盐分。
首先,由于鸽子这种食材腥异味较重,用过一次的料包内已吸附大量腥味,因此应尽量减少重复使用的次数,最好能做到每日或每锅一抛。以往我每锅煮200只鸽子,料包可用两次,第二次调汤时,先把老料包回锅煮20分钟后捞出丢弃,再加一个新料包继续卤至鸽子熟,现在销量上升,每锅可卤300只,料包的香气已全部被鸽子吸收,因此每锅均需换一个新料包。
其次,由于鸡汁、鸡精、酱油等增香调料中,多数含有盐分,因此仅计算放盐的分量不够准确。我在添汤续料时,是借助盐度计来掌握的,将数值控制在3.0为佳。
再次,卤汤表面的油一定要撇干净,这是因为卤好的鸽子既要挂脆皮浆又要刷脆皮水,假如体表油脂过多,则挂浆不均匀,炸好的鸽子表面会出现斑驳花纹,卖相不佳。

老卤用淡盐 料包逐锅换

赵锦江
东营乐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,
史口烧鸡第五代传人
 
史口烧鸡是我们东营当地的老字号名吃,其特点是油润不腻、干爽不柴,食之咸淡适中、醇厚鲜美,还带有诱人的烟熏气息,选材以450天以上的红毛鸡最佳。这种产品的制作工艺为先卤后熏,在添汤续料环节,我总结了下面几条经验:
第一,“老卤用淡盐”。我店的卤汤是直接循环使用的,不会像其他店一样特意将老汤打出1/3,再续入清水,因此老卤的咸度较高,在每次添汤续料时,不需要加重盐。以每次卤制100只鸡(每只净重约1250克)为例,仅需添入盐3包(每包重约420克)、味精3包,再添清水至超出原料高度的1/3即可。
第二,不加酱油,仅添糖色。由于这款烧鸡卤好后还有以白糖熏制的环节,因此卤汤内不添酱油,以免着色过深、熏后发黑,而仅以糖色保持卤汤的清澈红亮。糖色也并不是每锅必放,如果感觉上一锅鸡捞出时颜色略浅,那么调下一锅卤汤时可以续入少许。一般而言,每500克冰糖炒出的糖色,可续三至四锅卤汤。
第三,料包每锅一换。我们店每锅要卤100只鸡,香料的味道基本一次耗尽,调下一锅汤时直接换用新料包即可。如果每锅卤的鸡比较少,料包可以重复使用一次,但要注意一个细节:第一锅烧沸关火时,即应将料包捞出,置于盆内控汤备用,无须与原料一同焖制,这样既不会使鸡肉的药料味太冲,也能避免料包香气过多流失。
第四,卤油先静置沉淀,后“回收”入锅。如果汤面油层过厚,卤出的原料容易发黑,因此需及时撇出表层多余的油脂,入盆置于一旁,待浮沫和杂质沉底。当天卤完食材、清汤完毕,再撇出上层干净卤油舀回大锅内,其厚度保持在3~5毫米即可,这层卤油的作用有三:增香、保温、养护卤汤。
第五,清汤养护三关键:打渣、撇沫、烧沸。在将卤鸡全部捞出后,开大火加热,同时用细密漏从锅底打净肉渣,以免煳锅;随着卤汤慢慢沸腾,浮沫逐渐漂至表面,用勺子撇净即成。
第六,宜静不宜动。老汤清理干净并烧沸后,即应熄灭余火,开盖自然冷却。此时一定要注意操作细节,例如避免滴入房顶上由蒸汽冷凝而成的生水,避免将不洁的工具伸入锅内等等。

答疑解惑
Q:调汤时不需要添加白酒杀菌或祛腥吗?
A:我曾经做过试验,白酒或料酒进入汤中,会与味精等料发生反应,产生淡淡的异味,所以我在兑汤时不加任何酒类调味,只要保养得当,无须添白酒“杀菌”。

两套续料公式 三个调汤技能

赵振立
新乡三味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、中国大厨专家课堂中华老字号名吃培训金牌讲师
一款卤汤在煮过几十次食材后,其滋味便已与所谓的百年老汤相差无几了,但在这期间,掌握正确的添汤续料方式,才能保持这锅老汤的相对稳定。我根据自己平时操作的经验总结了两套添汤续料的公式,一套高阶版,一套简易版,一并分享给大家。
高阶版:
添水量:在容器上做好标记,每次放入食材后,将清水添至此刻度,保持固定分量。
香料添续公式:(食材+新水的重量)斤×0.028×原配方中某种香料的用量。
例如:良姜在初始调料包配方中的用量为10克,而食材+新水的重量为50斤,则续添的良姜用量为50×0.028×10=14克。
调料添续公式:(食材重量)斤×0.04×原配方中某种调料的用量。
例如:生抽在原配方中的用量为100克,新卤制的牛肉重量为20斤,那么续添的生抽用量为20×0.04×100=80克。
酒类、葱、姜添续公式:(卤水总量+食材重量)斤÷25×原配方中的用量。
例如:假设料酒在初始配方中的用量为100克,如果续汤时卤水和食材的总量共30斤,则料酒需添加:30÷25×100=120克。
简易版:
盐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14克
糖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0.5克
蚝油、味精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2克
料酒、生抽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4克
混合香料粉的用量:(食材+新水的总重量)斤×2.5克
在实际操作中,老汤的养护会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,即便严格按照我给出的公式操作,也很可能产生偏差,因此,要想真正养出一锅不走样的好汤,还应该同时练就以下三个技能:
一尝,培养味觉,如果某次出锅的牛肉五味调和、咸淡适中,就可以用手蘸一点汤汁抹到舌根部位,将这一咸度记忆深深印到脑子里,平时要经常这样“定味”,才能真正掌握咸度。
二看,即观察卤汤的颜色深浅。首先,根据当地食客的喜好确定成品色泽,然后观察当锅卤汤自身色泽,今后调汤时,便以这一色度为参照标准添加糖色、老抽等调料。
三闻,判断香辛料的味道是否浓淡适宜。卤肉的最高境界,就是“香而不露”,因此卤汤应以“能闻到香料气息但又不是特别浓烈”为佳。

老汤清理分四步:
撇油 打沫 舀汤 倒渣
我做的酱牛肉有两种加热方式:一种是大火加热40分钟,改中火加热80分钟后捞出,一斤牛肉出成品五两半,还有一种是小火加热30分钟后关火,浸泡8~12小时出锅,一斤生料出成品七两以上,这两种方式口感略有区别,前者紧实筋道,后者软糯多汁。在酱好的牛肉出锅后,紧接着就要捞出香料包、葱姜包,并开始清理卤汤:先撇去上层浮油入盆静置,再打出灰褐色的浮沫,舀出清汤,倒掉底层料渣,将锅刷净后再倒回清汤,添入浮油,烧开后置于阴凉处自然冷却,注意此时一定不要扣盖子,以免蒸汽升腾、在锅盖上冷凝成生水,滴入汤中使其变质,如果担心落入杂物,可以蒙一块透气的纱布来隔离灰尘。

初锅卤水≠第一锅卤水
什么是卤水?很多人会按照字面意思,简单地理解为“卤食材的汁水”,而我认为,卤水的准确定义为高汤、香料、调味品、调色品、动植物油脂及肉类通过烹饪手段而形成的中高浓度的汤油混合物。在讲到添汤续料时,常常会提及“初锅卤水”,但这并不是指“第一锅卤水”,而是指煮出的产品已可以对外销售的那一锅卤汤。在前三锅卤水调好后,应尽量多卤制猪肘、猪肉、整鸡等油脂较重的产品,主要目的是“养”卤水,成品可用于尝味或内部消化,待卤至第四锅,基本就可以称为“初锅卤水”了,这一锅调制完成后,代表其主体味道已经确定,此时记录下液面与桶口边缘的高度差,以标识这款卤水的体积,而添汤续料的目的,就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,使此后每一锅均以初锅卤水的品质为基准、不可偏离,如此才能保证成品的稳定性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须把这锅循环使用的卤水中出现的变量规律化。
一、补充香料包
一款卤水的香料包,一般是按照6∶4的比例来架构的,其中,芳香型用料占60%,其他类型香料占40%。
香料包可分为粉末装和颗粒装,前者的性质类似一次性速溶咖啡,一锅一包,香气充分释放,而后者的出香是“缓释”型,如同铁观音可以冲好几泡,才能将香气释放完毕。以上两种料包各有优缺点,打个比方,前者的性质接近短跑选手,追求的是速度、爆发力,后者的性质类似马拉松选手,需要有“后劲儿”,在实际操作中,用量用法均有不同。 
在用量上,以同一锅卤水为例,颗粒装香料包的用量=粉末装香料包的分量×1.8,另外,颗粒装的香料可以提前用清水浸泡,在除净灰尘的同时,也能泡去一部分颜色,以减少香料对卤汤色泽的影响。
在用法上,“粉末装”每锅一包,随用随抛,添续时并无难度,而“颗粒装”的续料原则如下:在初锅卤汤中有一个香料包,并且第一锅产品已卤制完毕的情况下,第二锅汤无须补充香料,第三锅在卤制前补充一个新的香料包,与初锅卤汤的料包同时共存,第四锅时不补新料包,仍然是两个料包共存,第五锅卤制完成后,将初锅卤汤的香料包捞出丢弃,即一个香料包可循环卤制五锅。
二、补色
在初锅卤水中,调色是比较关键的步骤,近年来效果较好的调色方式是先用黄栀子泡水,再以泡好的栀子水炒糖色,成品色调为红偏橙黄,能够在150℃的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,而且基本不受卤水酸碱度的影响。只要初锅卤汤定好色泽,后期添汤续料时微调即可。
卤水补色有两个原则:第一,上色需留三分余地,应考虑到产品出锅后由热到凉的颜色变化,以及售卖期间氧化加深的影响。第二,炒糖色时,水糖比例应与初锅卤水所用糖色相同、属性相近。
三、补味
续汤时所补充的味道可以分为三类:盐味、鲜味、辣味。补盐味时仅需计算即将卤制的食材,补鲜味时仅需计算卤水总量,无须计算所卤食材。
1、补盐味:每新添500克生的食材,需要加入盐6~8克(指的是食盐克数+含盐调味品总量中所含盐的克数)
2、补鲜味:按照卤汤总量计算,每1000克汤需加入鸡精20克、白糖30克。
3、补辣味:主要是指辣椒的使用,针对耐煮的品种可以散放在卤水中,不耐煮的则应包进料包,一般是煮4~5锅后整体换掉,每一锅适当补充辣味。在续料时,假设初锅卤汤所用的辣椒为10,则第二锅加入的辣椒量为7.5,第三锅为6,第四锅为5,第五锅为5,依此比例逐次添加,待卤制五锅之后,将辣椒全部捞出,绞碎后可用于给卤素菜调味,也可以制成辣椒酱。
四、补汤
卤制产品时,讲究“三分卤七分泡”,而且加热时汤面基本应保持“虾眼泡”的沸腾标准,水分蒸发较少;另外,生料受热后,本身含有的水分析出到卤汤中,同时吸收汤汁中的滋味和营养物质,因此锅内汤汁应该是缓慢增多的状态,原则上并不需要补汤,如果卤汤确实有损耗,那么前五锅应补充用猪骨、鸡骨等吊制的高汤,五锅以后,只需补充纯净水即可,注意冷锅补冷水、热锅补热水,不可颠倒,以防卤汤变质。
“流水不腐”,老卤汤也需要不断的更新、循环才能避免腐坏、发酸,取卤汤时,应将其烧沸,从汤面沸腾点处舀出多余卤汤(尽量避免撇出卤油),取出的汤可用于卤制素菜或调拌凉菜。
五、珍惜卤油,不作他用
我不建议卤油盛出来另作他用,例如拌制素菜,或者用来涂抹出锅肉的表面等等。从价值上讲,卤油不是普通的油,它在卤汤日积月累的滚沸中,吸附了食材、香料、花椒、辣椒之中的脂溶性物质,可以说是卤水的精华,香气馥郁,非常宝贵,另作他用不但是一种浪费,而且极大地破坏了卤水的整体性,得不偿失。
六、清理卤汤
卤汤的清理应在其静止分层后操作,此时第一层为卤油,第二层为杂质浮沫,第三层为卤汤,第四层是锅底的颗粒状杂质,而我们需要的只有第一层和第三层。具体清理步骤如下:
1.将卤油撇入盆内,静置、冷却、沉淀,最底层带杂质的弃之不用,干净卤油入锅,放适量葱段、姜片熬炼一下,滤净渣子备用。
2.将第二层的杂质、浮沫撇干净。
3.将第三层的卤汤打出,以细密漏过滤。
4.第四层料渣倒掉不要,清洗干净卤桶并擦干水分。
5.将滤净的卤汤倒回桶内,添入炼好的卤油即成。

同行探讨
“卤味+”概念值得推广
海荣涛:给另外几位老师点赞!每位老师的经验分享,都能让读者增加思考的维度。我读完整篇文章后有两点想法:
第一、李建辉老师将海参的涨发原理应用于卤味制作,我很赞同。这个观点之所以“值钱”,是因为它能直接带来卤货重量的增加,而对于售卖的卤味而言,重量=金钱。
第二、张铁军老师本来卖的是脆皮乳鸽,在大厨的实践应用中延伸出了“卤烤鸽”,这个“妙手偶得”,值得推荐。我们平时主要在卤味原理本身下功夫,其实,在产品销售环节也要深入拓展“卤味+”的概念,像卤烤、卤炒等“卤味+”产品,已有品牌纷纷试水。
 
这篇稿件,满满都是干货!
张铁军:这篇技术探讨详尽、到位、专业,满满都是干货!
赵锦江老师提到他很少在卤水中使用白酒,我认为白酒除了杀菌之外,还有祛腥、提鲜的功效。如果不放白酒,香料在卤水中的挥发程度大约是70~80%,而如果加入高度白酒,开锅加热半小时之后,可以激发出香料95%左右的香气,从而提升卤水的香度和浓度。
 
三个料包共存 提高稳定系数
赵振立:我建议卤汤中始终保持三个料包共存,调第一锅新汤时放第一个香料包,第二锅时添第二个,第三锅添第三个,调至第四锅汤,在加入新料包的同时,将已用过三次的那个料包捞出丢弃,此后进入正常循环。同时,我用“结绳记事”这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来做标记,每个料包每入锅一次打一个结,每次续新包时,只需把已经有三个结的料包捞去即可。这种“老中新”的组合方式可以保持卤汤的香味稳定,香料气息也非常柔和且富有层次感。
 
本文剩余的精彩内容需要 登录才能阅读,如果您没有会员账号,请联系工作人员购买0531-87065151 !
  •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、暴力、黄色等内容的评论。
  •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中国大厨网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。
  •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。
  •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
最新文章杂志目录会员登录